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原理、发展与应用前景​
浏览次数:116 分享:
一、核心概念与技术价值
    ​
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 ST)通过整合高通量测序或成像技术与空间定位系统,实现了组织原位基因表达模式的精准解析,彻底改变了传统转录组学丢失空间语境的局限。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位置的完整保留,避免细胞解离导致的位置信息丢失;多模态数据融合,实现组织形态与分子表达的精准关联;高通量定量分析,可同时检测数千基因的表达水平。
    ​
在生物学研究中,空间信息具有决定性意义。生物体的功能实现依赖于细胞的精准空间排布,从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到肿瘤微环境的细胞互作网络,空间结构是理解生理病理机制的关键。传统批量测序掩盖了细胞异质性,单细胞测序虽解析细胞多样性却丢失位置信息,而空间转录组学通过保留 "细胞类型 - 空间位置 - 功能表型" 的关联,为破解复杂生物系统提供了全新研究范式。
      ​
二、技术发展历程与突破
   ​
空间转录组学历经了从低通量到高通量的演进历程。20 世纪 60 年代的原位杂交(ISH)首次实现核酸原位可视化,80 年代的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smFISH)将灵敏度提升至单分子水平,90 年代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实现特定区域分离,但这些技术存在通量低的局限。
    ​
2016 年,基于空间条形码的测序方法问世,通过芯片阵列的位置编码实现基因表达的空间定位,标志着高通量技术的诞生。2019 年成为商业化元年,10x Genomics Visium、NanoString GeoMx 等平台相继推出,大幅降低技术门槛。同期开发的 Slide-seq 通过微珠捕获提高分辨率,Stereo-seq 则实现纳米级分辨率与大视场分析的结合。当前技术呈现两大融合趋势:测序与成像技术界限模糊,如 10x Xenium 结合了两者优势;多模态分析成为主流,实现 RNA 与蛋白质、表观修饰的共检测。
 
   
   ​
三、主流技术体系与特征
   ​
空间转录组学形成两大技术体系,各具特色与适用场景:
基于测序的技术通过空间条形码标记实现定位,核心是将 mRNA 通过位置编码探针固定,经逆转录、扩增后测序解析位置信息。10x Visium HD 通过 2μm 捕获区域实现单细胞分辨率;BGI Stereo-seq 利用 DNA 纳米球阵列,实现 0.5μm 亚细胞分辨率与 13cm×13cm 超大视场。优势在于全转录组无偏检测,适合组织图谱构建,但部分平台存在低丰度转录本检测灵敏度不足的问题。
  ​
基于成像的技术通过荧光探针杂交实现原位可视化,采用多轮杂交与成像解析表达模式。MERFISH 通过组合标记与错误校正,实现数万基因的单细胞检测;NanoString CosMx 可同时检测上千 RNA 与上百蛋白质。这类技术具有亚细胞分辨率优势,可观察转录本亚细胞定位,但采用靶向策略,基因覆盖相对有限。
   ​
技术选择需匹配研究目标:全转录组筛选可选 Visium 或 Stereo-seq;单细胞精细分析宜用 MERFISH 或 Xenium;临床 FFPE 样本分析优先考虑 GeoMx。随着技术迭代,两种体系在分辨率与通量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为研究者提供多元选择。
   
四、数据分析方法与挑战
   ​
空间转录组学数据的复杂性要求特殊的生物信息学流程,涵盖从预处理到高级解析的完整链条。预处理阶段需进行质量控制、图像校正与表达定量:测序数据需完成读段比对与条形码解码,成像数据则需图像分割与信号量化,确保数据可靠性。
 ​
细胞类型注释是核心任务,低分辨率数据需用 Cell2location、SPOTlight 等去卷积算法,整合单细胞参考图谱推断细胞组成;高分辨率数据可直接进行细胞分割与注释。空间可变基因识别与聚类通过 SpaGCN、BayesSpace 等算法揭示表达模式,识别功能域与异质性区域。
   ​
多组学整合成为研究热点,Tangram、LIGER 等工具实现空间转录组与单细胞数据的精准映射。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通过配体 - 受体共定位解析通讯网络。但数据稀疏性、批次效应控制、海量数据计算仍是主要挑战,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新方案,如 SUICA 通过神经表示学习增强数据密度与信号强度。
  ​
五、应用领域与科学贡献
    ​
空间转录组学推动了多个领域的研究革新。肿瘤学研究中,解析肝癌侵袭边界的免疫抑制区域发现新型侵袭特征,定位乳腺癌中 T 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分布模式,为免疫治疗预测提供生物标志物。
神经科学领域,绘制大脑皮层基因表达梯度图谱,Stereo-seq 解析猕猴皮层细胞空间分布,MERFISH 揭示下丘脑核团分子组成与神经环路,为理解脑功能分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视角。
发育生物学中,捕捉器官发生的基因表达动态,构建小鼠器官发生时空图谱,揭示细胞命运决定的空间调控规律。植物科学中,解析叶片发育与逆境响应的空间调控网络,拓展了技术应用边界。
临床转化方面,识别非小细胞肺癌中 PD-1 抑制剂响应相关的空间生物标志物,为精准医疗提供新型分子诊断工具。
    ​
六、未来展望与趋势
   ​
空间转录组学正朝着多维度、高分辨率、智能化方向发展多模态整合成为核心趋势,Spatial-Mux-seq 实现转录组与表观基因组共分析,揭示基因调控的空间特异性。技术性能持续提升,将实现亚细胞分辨率与全转录组覆盖的结合,同时降低成本与操作复杂度。
计算方法上,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分析流程,深度学习在细胞分割、模式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将提升解析效率。临床应用通过标准化流程建立疾病空间图谱,开发基于空间特征的诊断标志物,但技术标准化、数据分析规范及临床验证仍是待突破瓶颈。
空间转录组学通过将基因表达置于空间语境中,重塑了对生命系统的认知。随着技术成熟,其在精准医学、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将持续拓展,为生命科学与临床实践带来革命性变革。
          ​

乐备实是国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蛋白检测以及组学分析服务的实验服务专家,自2018年成立以来,乐备实不断寻求突破,公司的服务技术平台已扩展到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流式检测、超敏电化学发光、Luminex多因子检测、抗体芯片、PCR Array、ELISA、Elispot、多色免疫组化等30多个,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基因、蛋白、细胞以及组织水平实验的完整检测体系。

我们可提供从样本运输、储存管理、样本制备、样本检测到检测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凭借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流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原始数据储存体系以及实验项目管理系统,已经为超过3000家客户单位提供服务,年检测样本超过100万,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详见LabEx网站( www.u-labex.com)或来电咨询!
基因水平:PCR Array、RT-PCR、PCR、单细胞测序
蛋白水平:MSD、Luminex、CBA、Elispot、Antibody Array、ELISA、Sengenics
细胞水平:细胞染色、细胞分选、细胞培养、细胞功能
组织水平:空间多组学、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数据分析:流式数据分析、组化数据分析、多因子数据分析
联系电话:4001619919
联系邮箱:labex-mkt@u-labex.com
公众平台:蛋白检测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