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NS)由脑脊液、脑实质、脑室和脑膜等多个亚室组成,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实现信息传递、储存与加工,调控机体全部行为活动。当机体受到局部代谢紊乱、外周感染或器官功能失调等影响时,会引发 CNS 微环境改变,进而导致认知、情绪和行为异常。随着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CNS 药物开发成为医药研究热点领域。然而,由于疾病机制复杂、血脑屏障阻碍及神经元不可再生等因素,CNS 药物开发始终面临高失败率的挑战。本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DMPK)角度,系统阐述 CNS 药物早期成药性筛选评价的关键策略与技术方法。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递送的核心挑战
CNS 药物开发的首要障碍源于脑部独特的屏障系统。超微结构研究证实,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几乎缺乏细胞调节小泡和细胞内窗,同时脉络丛也存在类似的紧密连接结构,形成了限制药物入脑的两大屏障:血脑屏障(BBB)和血 - 脑脊液屏障(BCSFB)。这些屏障结构对化合物向 CNS 的自由扩散构成了天然阻碍,显著影响药物的脑内递送效率。
血脑屏障位于脑组织与毛细血管之间,主要由脑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其间的紧密连接构成,其类脂膜特性决定了药物通透方式:小分子量脂溶性物质可通过被动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水溶性药物、高电荷化合物或与血清蛋白紧密结合的药物则难以跨越。脑毛细血管床总长度约 650km,表面积达 15-20 平方米,作为 BBB 的主要载体,是血浆小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的主要途径。BBB 的核心功能是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稳定,保护脑组织免受血液成分波动影响,同时排除有害物质,但这一保护机制也成为药物递送的主要障碍。
血 - 脑脊液屏障主要位于脉络丛,其表面积相对较小,扩散速率较低但清除速度较快,能有效阻止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多肽类化合物进入脑脊液。药物进入 CNS 的途径包括直接透过 BCSFB,或先透过 BBB 后经扩散、对流等方式进入脑脊液。脑组织间隙液(ISF)与细胞内液(ICF)中的游离药物浓度是发挥药效的关键,但受技术限制难以直接测定。临床研究中,脑脊液(CSF)药物浓度常被作为替代指标,因其易于检测且通常被认为与 ISF 中的游离药物浓度接近,而 CSF 中蛋白质浓度极低,可忽略药物结合对游离浓度的影响。

二、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价的关键参数
准确评估药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是 CNS 药物早期筛选的核心环节,通过关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可优化化合物结构以提高脑暴露量、规避外排转运体作用、降低系统清除率,确保足够药物到达靶部位发挥药效。在化合物筛选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价参数对提高筛选效率至关重要。
脑 - 血浆分配系数(Kp,brain)是最基础的评价指标,通过单点采样计算脑组织浓度与血浆浓度比值(Cbrain/Cplasma),或多点采样计算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值(AUCbrain/AUCplasma)获得。但该参数存在局限性,因未考虑药物与血浆蛋白及脑组织成分的结合差异,高 Kp,brain 值可能并不代表高脑内游离药物浓度,仅适用于初步剔除入脑能力极差的化合物。
脑 - 血浆游离药物比值(Kp,uu)是更具价值的评价参数,计算公式为(Cbrain×fu,brain)/(Cplasma×fu,plasma),其中 fu 为游离药物分数。Kp,uu 综合反映了药物的被动扩散能力和转运体介导的转运过程,能更准确评价药物透过 BBB 的真实效率:当 Kp,uu 接近 1 时,表明药物可有效透过 BBB 且不受转运体显著影响;Kp,uu 远小于 1 提示药物可能是外排转运体底物或通透性较差;Kp,uu 大于 1 则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机制参与药物入脑。
脑脊液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比值(AUCCSF/AUCp,u)可评价药物通过 BCSFB 的分配特性,验证脑脊液浓度作为脑内游离药物浓度替代指标的合理性。此外,外排转运体敏感性参数(如 P - 糖蛋白底物识别)也是关键评价指标,因 P - 糖蛋白(Pgp)等外排转运体可显著降低药物的脑内暴露量,是导致药物失效的重要原因。

三、血脑屏障通透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CNS 药物早期筛选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面评估药物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内分布特征、游离药物浓度及转运体影响,为化合物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动物体内试验是评价药物脑暴露的直接手段,通过测定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合平衡透析法测定的血浆和脑组织游离分数,可计算 Kp,brain、Kp,uu 等关键参数。脑脊液采样虽技术难度较高(如大鼠总脑脊液量仅 250μL),且易受血液污染,但仍是评价药物脑内游离浓度的重要途径。

体外模型在早期高通量筛选中具有重要价值。人工渗透膜技术(PAMPA)采用 "三明治" 结构,通过人工磷脂膜模拟 BBB 的被动扩散特性,适用于评估药物的被动渗透能力,已开发的高通量 PAMPA-BBB 模型可快速筛选大量化合物的被动通透性,但该模型缺乏转运蛋白,无法评价主动转运机制。
细胞模型更贴近生理状态,常用的 MDCK-MDR1 细胞模型、Caco-2 细胞模型可表达 Pgp 等外排转运体,既能评估药物通透性,又能鉴定化合物是否为外排转运体底物,为结构修饰提供指导。其中 MDCK-MDR1 细胞模型因表达人源 Pgp,在预测药物外排特性方面具有更高准确性。
原位脑灌注法被视为 BBB 渗透性研究的金标准,但其技术要求高、筛选通量低,主要用于关键化合物的深入验证。平衡透析法是测定血浆和脑组织游离分数的常用方法,对于高蛋白结合率化合物需优化平衡时间,可采用 Transil 辅助或逐步平衡透析法减少实验偏差。研究证实,脑组织结合率无种属和部位差异,单一动物种属数据即可预测人体脑组织结合特性。
四、技术总结
CNS 药物早期成药性筛选需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初级筛选采用高通量 PAMPA 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估被动通透性和外排转运特性;次级筛选通过动物体内试验测定 Kp,brain、Kp,uu 等参数,结合脑脊液浓度分析,全面评价脑暴露特征;关键化合物需采用原位脑灌注等精准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系统整合各阶段评价结果,可有效优化化合物结构,提高脑内游离药物浓度,规避外排转运体影响,为 CNS 药物开发提供科学指导,降低后期开发风险。随着技术发展,更精准的 3D 类器官模型和微流控芯片模型有望进一步提升筛选准确性,推动 CNS 药物研发效率的提升。
乐备实是国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蛋白检测以及组学分析服务的实验服务专家,自2018年成立以来,乐备实不断寻求突破,公司的服务技术平台已扩展到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流式检测、超敏电化学发光、Luminex多因子检测、抗体芯片、PCR Array、ELISA、Elispot、多色免疫组化等30多个,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基因、蛋白、细胞以及组织水平实验的完整检测体系。
我们可提供从样本运输、储存管理、样本制备、样本检测到检测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凭借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流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原始数据储存体系以及实验项目管理系统,已经为超过3000家客户单位提供服务,年检测样本超过100万,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