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或糜烂,会促使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这是我国主要疾病负担的常见机制:细胞外脂质颗粒、泡沫细胞和碎片组在动脉壁内膜内不断累积,形成脂质或坏死核心,这个核心被一层富含胶原的基质,以及覆盖着内皮细胞的平滑肌细胞所包裹,被称为纤维帽;一旦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坏死核心、组织因子、胶原等能致血栓形成的斑块成分就会暴露,进而对血小板激活、聚集和血栓形成起到强力刺激作用。
那动脉粥样斑块是怎样形成的呢?形成之后如何进展?进展路径和哪些因素有关联?如何识别出高危群体?如何确定好干预靶点?如何制定出干预措施?要解答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立足生命历程视角(追溯至胚胎时期),从基因分子水平到疾病表型,探索完整的机制全景,进而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轨迹,由多基因因素与环境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血清标志物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个体易感性,以及环境因素 “由表及里” 影响疾病发生过程的认知。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可反映该疾病进展的生化指标,主要涵盖(但不限于)炎症、胰岛素抵抗、肾脏功能、脂质代谢、氧化应激 /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慢性感染、性激素等通路。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通路方面,哈佛医学院曾于 2008 年在一篇综述中展开深入探讨,该综述目前已被引用上千次。其核心思路如下(如图所示):炎性细胞因子参与血管壁炎症反应,刺激内皮粘附分子、蛋白酶及其他介质生成,这些分子可能以可溶性形式进入血液循环,进而诱导白细胞介素 6 产生,最终促使肝脏增加 C 反应蛋白等急性期反应物的合成。此外,血小板与脂肪组织也能产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性介质。
乐备实是国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蛋白检测以及组学分析服务的实验服务专家,自2018年成立以来,乐备实不断寻求突破,公司的服务技术平台已扩展到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流式检测、超敏电化学发光、Luminex多因子检测、抗体芯片、PCR Array、ELISA、Elispot、PLA蛋白互作、多色免疫组化、DSP空间多组学等30多个,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基因、蛋白、细胞以及组织水平实验的完整检测体系。
我们可提供从样本运输、储存管理、样本制备、样本检测到检测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凭借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流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原始数据储存体系以及实验项目管理系统,已经为超过3000家客户单位提供服务,年检测样本超过100万,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