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芯片技术:生物检测领域的革新力量
浏览次数:42 分享:

一、引言

     

在生命科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等领域,精准、高效且高通量的检测技术一直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液相芯片技术,作为新一代极具潜力的生物检测技术,自问世以来便备受瞩目。它又被称为悬浮阵列,依托 xMAP(flexible Multi - Analyte Profiling)技术构建起独特的检测体系,理论层面能够在单个反应孔内并行开展多达 100 种不同的生物学反应,极大地革新了传统检测模式。

     

相较于传统 ELISA 检测技术,液相芯片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可在单次实验中同步完成多个目标分子的精准分析,显著降低了样品的使用量,有效节约了时间与经济成本。与传统芯片的固相反应模式对比,其液相反应模式在检测重复性、反应耗时以及检测性能等维度展现出极为显著的优势,为生物检测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二、液相芯片技术原理剖析

     

液相芯片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两种荧光染料,通过精准配比将微球染成多样化的荧光色,进而构建起多达 100 种荧光编码的微球阵列。这一过程宛如构建一座拥有独特标识的 “分子图书馆”,每种微球都成为特定信息的载体。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科研人员将针对不同待测物的抗体或基因探针,以共价交联这种稳定且特异性强的方式,偶联至特定编码的微球表面。如此一来,每个微球的独特编码就与相应的检测物紧密关联,如同为每本书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随后,将多种不同编码的微球混合均匀,并加入待测样品或待测 PCR 产物。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所形成的复合物会与标记荧光素发生进一步反应。

     

当反应完成,微球在流动鞘液的有序带动下,快速、单列地通过检测通道。此时,红色激光与绿色激光各司其职,红色激光主要用于识别微球的荧光编码,如同在图书馆中依据标签快速定位书籍;绿色激光则专注于测定微球上结合的报告分子的荧光强度,以此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精确解读 “书籍” 中的信息。
 

图1. xMAP技术原理图示

A:微球编码示意图;B:实验过程中形成的“三明治”结构

      

三、液相芯片技术的显著优势

  

3.1 高通量检测能力

液相芯片技术能够在一次实验中同时对多个目标分子进行分析。传统检测技术往往一次只能针对单一指标开展检测,而液相芯片技术突破了这一局限,可在同一反应体系内实现对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物质的同步检测。这种高通量的检测模式,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尤其适用于需要对大量样本进行多指标筛查的研究场景,如疾病标志物的大规模筛选、复杂生物体系的全面分析等。
     

3.2 样本用量少

由于其独特的反应设计,在一次检测中能够完成多个指标的分析,使得样本用量大幅减少。在临床诊断中,对于一些难以获取大量样本的情况,如婴幼儿、重症患者的样本采集,液相芯片技术的这一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极少量的样本即可满足多种指标的检测需求,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又避免了因样本量不足导致检测受限的问题。
    

3.3 检测性能卓越

从检测重复性来看,液相芯片技术的液相反应模式使得实验条件更为均一、稳定,减少了因固相表面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实验误差,重复性良好。在反应时间上,基于液相反应动力学原理,分子间的碰撞与反应更为高效,反应速度大幅提升,通常 35 - 60 分钟即可完成一个 96 孔板的阅读,相比传统固相检测方法显著缩短了检测周期。在灵敏度方面,微球拥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固定大量的包被抗体,可达 100000 个,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最低检测浓度可低至 0.1pg/mL,能够精准检测到生物样本中痕量物质的存在。
    

四、液相芯片技术的应用实例

    

4.1 助力活动性结核筛查

在结核病诊断领域,传统以痰培养和痰涂片为基础的标准诊断方法存在耗时长、阳性率低等诸多弊端。为攻克这一难题,韩国研究团队另辟蹊径,采用液相芯片技术平台开展深入研究。团队精心收集了健康对照(HC)、活动性结核病(ATB)、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共 109 份血清样本。

    

在标志物定量分析环节,借助 R&D Systems 和 Millipore 基于液相芯片技术开发的多因子检测试剂盒,研究团队对 109 例血清中的急性期蛋白(PCT、ENG、CRP、AGP)进行精准定量检测。结果令人瞩目,与 HC、LTBI 组相比,ATB 血清中的 PCT、CRP、AGP 呈现出显著上调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这些急性期蛋白对 ATB 的诊断效能,研究团队运用 ROC 分析进行评估。结果显示,ENG 的 ROC 曲线差异不显著,而 PCT、CRP 和 AGP 的 P 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且 AUC 约为 0.9550,充分揭示了 PCT、CRP 和 AGP 在 ATB 诊断中蕴含的巨大潜力,为结核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图2. ATB、LTBI和HC的急性期蛋白的浓度比较
   
图3. ROC分析急性期蛋白用于区分ATB和HC的潜力
    

4.2 推动结核病预后评估

在结核病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当前临床常用的评定指标难以准确、快速地反映治疗效果。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研究团队为此展开探索,收集了来自南非、巴西和乌干达等地的多组血清样本,涵盖治愈(cured)、复发(relapse)、治疗失败(failed)等不同治疗结局的患者样本。

     

研究基于标志物筛选的经典方法,即发现(Discovery Cohort)、验证(Validation Cohort)两阶段有序开展项目实验。在发现阶段,研究团队在基线期、治疗后第 1、2、4、26 周等多个时间节点收集患者血清样本,并综合运用 ELISA 试剂盒和 Millipore 利用液相芯片技术开发的多因子检测试剂盒,对队列 1 的 42 例血清样本中 72 种宿主免疫标志物进行全面检测。通过细致分析,发现经过结核治疗后,其中 30 个标志物的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队列 2 和队列 3 样本中这 30 种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在基线期,治疗失败的患者 IL - 12p40、IL - 13、IL - 5 和 IL - 12p70 的浓度较低,而 IL - 9、IFN - α、G - CSF 和 sIL - 4R 的浓度较高;与痊愈患者和失败患者相比,复发患者在基线期以及治疗期间多种标志物显著上调,包括 GRO、VEGF、sVEGFR 和 CRP 等。此外,研究人员巧妙利用 TNF - β、sIL - 6R、IL - 12p40、IP - 10 和两个临床参数(TTP 和 BMI)构建了诊断模型,该模型在区分结核病治愈和复发患者方面展现出良好性能(AUC = 0.819)。在验证阶段,研究人员利用验证集中的样本进一步评估该诊断模型的潜力,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出复发患者,AUC 为 0.718,敏感性为 83%,特异性为 61%。这一成果表明,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诊断模型具有预测结核病复发的重要价值,为结核病的精准治疗与预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结语

    

液相芯片技术作为生物检测领域的后起之秀,凭借其高通量、样本用量少、检测性能卓越等显著优势,在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疾病标志物的精准筛选,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液相芯片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生物医学发展的关键技术力量。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完善,相信液相芯片技术将在未来为解决更多复杂的生物学问题、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生物检测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突破。
    

   

乐备实是国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蛋白检测以及组学分析服务的实验服务专家,自2018年成立以来,乐备实不断寻求突破,公司的服务技术平台已扩展到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流式检测、超敏电化学发光、Luminex多因子检测、抗体芯片、PCR Array、ELISA、Elispot、多色免疫组化等30多个,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基因、蛋白、细胞以及组织水平实验的完整检测体系。

我们可提供从样本运输、储存管理、样本制备、样本检测到检测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凭借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流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原始数据储存体系以及实验项目管理系统,已经为超过3000家客户单位提供服务,年检测样本超过100万,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详见LabEx网站( www.u-labex.com)或来电咨询!
基因水平:PCR Array、RT-PCR、PCR、单细胞测序
蛋白水平:MSD、Luminex、CBA、Elispot、Antibody Array、ELISA、Sengenics
细胞水平:细胞染色、细胞分选、细胞培养、细胞功能
组织水平:空间多组学、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数据分析:流式数据分析、组化数据分析、多因子数据分析
联系电话:4001619919
联系邮箱:labex-mkt@u-labex.com
公众平台:蛋白检测服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