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引起的一种经媒介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该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频繁和气候变化,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呈扩大趋势,对我国南方省份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持续威胁。
二、病原体与传播机制
登革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根据抗原性差异可分为四种血清型(DENV-1至DENV-4)。病毒主要通过雌性伊蚊(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当蚊虫吸取处于病毒血症期患者的血液后,病毒在蚊虫中肠内复制,最终移至唾液腺,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
需特别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蚊虫叮咬均会导致感染。只有当蚊虫曾叮咬处于传染期的患者,且病毒在蚊体内完成外潜伏期后,才具备传播能力。
三、流行病学特征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及非洲的部分地区。我国疫情多以输入性病例为起点,随后引发本地传播,广东、云南、福建等省份为高风险区域。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流行季节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多见于夏秋季(5–10月)。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常需与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两者均经由伊蚊传播,且临床症状存在重叠(如发热、皮疹、关节痛)。但基孔肯雅热通常引起更严重的关节疼痛和持续性关节功能障碍,而登革热则更易出现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伴有高热、“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三红”(面红、颈红、胸背部红)及皮疹。皮疹多于病程第3–6天出现,表现为四肢或躯干部位的斑丘疹或出血点。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登革热可出现血浆渗漏、出血、器官损伤等表现,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RT-PCR)、NS1抗原检测及血清IgM/IgG抗体检测,其中RT-PCR可用于早期病原鉴定和分型。
五、防治策略与措施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补液、镇痛(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防出血)和密切监测重症指标。预防是控制登革热的关键,核心策略为切断传播途径,即防蚊灭蚊:
环境治理:清除孳生地,定期更换室内外积水(如花瓶、水箱、废弃容器),疏通沟渠,杜绝伊蚊幼虫繁殖;
物理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穿着长袖衣裤;
化学防治:应用含DEET、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杀虫剂喷洒;
健康教育与疫情监测:提高公众防病意识,建立蚊媒密度及病例报告系统。
一项发表于《The Lancet》的重大研究详细报道了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采用基于Wolbachia的生物防控策略,通过将携带Wolbachia pipientis的埃及伊蚊释放到特定试验区。Wolbachia是一种天然细菌,能够抑制登革病毒在蚊媒体内的复制,从而阻断传播链。经过连续数年的蚊群置换和生态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Wolbachia稳定建立的城市区域,登革热发病率显著下降76%,且重症病例数量大幅减少。这一案例不仅证实了生物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还凸显了其作为环境友好型干预措施的巨大潜力,为全球登革热流行区提供了可推广的防控范式。此外,该研究的成功也促进了类似项目在巴西、越南等国的实施,标志着登革非疫苗防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六、研究进展与展望
目前多项登革热疫苗正在研发与评估中,但由于病毒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疫苗研发仍面临挑战。此外,基于Wolbachia技术的生物防控方法在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显示出阻断病毒传播的潜力。未来需加强跨境联防联控和多学科合作,以期在全球范围内降低登革热疾病负担。
乐备实是国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蛋白检测以及组学分析服务的实验服务专家,自2018年成立以来,乐备实不断寻求突破,公司的服务技术平台已扩展到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流式检测、超敏电化学发光、Luminex多因子检测、抗体芯片、PCR Array、ELISA、Elispot、PLA蛋白互作、多色免疫组化、DSP空间多组学等30多个,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基因、蛋白、细胞以及组织水平实验的完整检测体系。
我们可提供从样本运输、储存管理、样本制备、样本检测到检测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凭借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流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原始数据储存体系以及实验项目管理系统,已经为超过3000家客户单位提供服务,年检测样本超过100万,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