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突破,但仅 20%-40% 的实体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等疗法产生持久应答,耐药性和治疗毒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循环蛋白作为反映免疫系统与肿瘤动态相互作用的关键标志物,其检测对免疫治疗研究至关重要。Olink 蛋白组学技术基于专利的邻近延伸分析(PEA)原理,在微量样本中实现高通量、高灵敏的蛋白检测,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机制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蛋白组学 Olink 技术原理:基于邻位延伸技术,实现超高灵敏度多重蛋白检测。Olink 技术通过双抗体识别靶蛋白,抗体偶联的 DNA 寡核苷酸在靶蛋白结合时邻近延伸,经 PCR 扩增后实现定量检测。这种 "双抗体识别 + DNA 扩增" 的设计,既保证了检测特异性,又突破了传统免疫检测的灵敏度限制。
超高灵敏度:检测下限达 fg/ml 级别,可精准捕捉血浆中低丰度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分子等,满足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微量信号分子的检测需求;
微量样本兼容:仅需 1-4μL 体液样本即可完成检测,适合纵向研究中对患者有限样本的多次分析;
高通量检测能力:通过不同检测面板可同步分析数十至 1536 种蛋白,覆盖免疫调节、肿瘤增殖等多个通路;
高重复性: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通常低于 10%,确保多中心研究数据的一致性。
麻省总医院团队联合开展的研究纳入 200 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利用 Olink 技术分析 ICB 治疗前后的血浆样本。通过 Target 平台检测 700 余种蛋白,再经 Explore 平台验证 1500 种蛋白,发现髓系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如 CCL2、CXCL10)与 PD-1 抑制剂应答显著相关 —— 高表达者客观缓解率提升 37%,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近 2 倍。结合单细胞测序证实,这些趋化因子由肿瘤微环境中的 M2 型巨噬细胞分泌,提示其可能参与 ICB 耐药机制。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研究利用 Olink 技术追踪 III 期 NSCLC 患者放化疗联合 PD-L1 抑制剂治疗中的蛋白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放疗后 IL-1β、HMGB1 等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标志物的升高幅度,可预测后续 PD-L1 抑制剂的应答率(AUC=0.78);同时发现放疗后 PD-L1 与 VEGF 同步上调的患者,接受三联治疗(放疗 + 抗 PD-L1 + 抗血管生成)的客观缓解率较单纯放免联合提高 29%,为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了分子依据。
Olink 技术被纳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的 CIMAC-CIDC 网络,作为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检测的标准方法,用于统一多中心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数据。该网络通过 Olink 技术整合 5000 余例患者的血浆蛋白数据,建立了免疫治疗应答相关的蛋白图谱数据库,加速了生物标志物的跨研究验证。
治疗应答预测:通过检测基线和治疗早期的循环蛋白谱,识别对 ICB、CAR-T 等疗法敏感的患者亚群,如黑色素瘤中 IL-2、IFN-γ 高表达者对 PD-1 抑制剂应答更佳;
耐药机制解析:捕捉从敏感到耐药的蛋白表达变化,揭示耐药机制,如发现 VEGF、MMPs 等血管生成相关蛋白上调与 ICB 耐药相关,为联合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毒性监测:动态监测细胞因子变化,早期预测 CAR-T 治疗中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毒性反应;
肿瘤微环境解析:结合空间转录组等技术,解析肿瘤微环境中蛋白的空间分布与互作,如发现 CXCL10 与 CD8⁺T 细胞浸润的关联,为 "冷肿瘤" 转化提供靶点。
Olink 蛋白组学技术凭借高灵敏度、高通量和微量样本兼容的优势,在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其应用贯穿生物标志物发现、疗效预测和机制解析全过程。Olink 蛋白组学检测服务流程从样本提交到生物信息分析的完整解决方案。通过解析循环蛋白与肿瘤 - 免疫微环境的关联,Olink 技术为突破免疫治疗应答率瓶颈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检测面板的扩展和多组学整合,Olink 技术将进一步推动肿瘤免疫治疗进入精准化时代,通过个体化蛋白谱分析实现治疗方案的优化与动态调整。
乐备实是国内专注于提供高质量蛋白检测以及组学分析服务的实验服务专家,自2018年成立以来,乐备实不断寻求突破,公司的服务技术平台已扩展到单细胞测序、空间多组学、流式检测、超敏电化学发光、Luminex多因子检测、抗体芯片、PCR Array、ELISA、Elispot、多色免疫组化等30多个,建立起了一套涵盖基因、蛋白、细胞以及组织水平实验的完整检测体系。
我们可提供从样本运输、储存管理、样本制备、样本检测到检测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凭借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流程、标准化实验室操作、原始数据储存体系以及实验项目管理系统,已经为超过3000家客户单位提供服务,年检测样本超过100万,受到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